【澄苑研修】好书分享:《教育的细节》
暑假里我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作品《教育的细节》,本书共五部分“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很朴实,但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其中的点点滴滴的教育事例让人倍感亲切。
我们常说读书的根本在于读出自我,阅读《教育的细节》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习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理论落地生根。反观自照,阅读时我不断审视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关注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
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也让我在暑期阅读完这本书后有了更深的反思,排座位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也是有学问的工作。在“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奇数,比如37或39,你会让谁来单独坐那个座位呢?看到这里我不禁反思我的日常做法:一、对待话多的学生,无奈之下将其“孤立”。二、让班长跟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坐,承担责任,为班主任分担困扰。想起这些办法,此时很是内疚、不安。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朱永通老师在书中写道“总有教师独具匠心,从爱和尊重出发想出办法”。凡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不能坐太久,因为让谁的孩子去做,家长都会很有意见,且客观上,长期坐这个座位对孩子的视力乃至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座位。与这个故事中老师的做法相比,我的座位安排是不通人情,俗不可耐的。没有切实的去思考,用心解决问题,只是流于表面,完成工作。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地赞叹,把消极的处境变成积极的语言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
读了《教育的细节》后,我深有共鸣。作为老师这样一份特殊职业,我们必须要做到身正为范,以身作则。阅读这本书中的故事时,我仿佛回忆起在班级管理时会情绪化的自己,有时我们会被调皮的学生行为激怒,当下其实我们在意的可能不是学生的行为对错,而因为是他影响了自己课程的进度或者打乱了自己工作的有条不紊。但是往往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这些教育行为都有可能成为活的范本,即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极有可能变成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对待学生从心出发,以柔克刚,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这本书通过很多教育故事讲述教育细节,也教会我如何处理细节。正如文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愿我们都付诸努力,不负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