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名师进课堂 助推教改立新篇 ——南信大附小开展语文课改研讨暨江北新区语文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双减”背景下“让学”课堂教学改革,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2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汲安庆教授携其名师工作室成员、江北新区教改第二项目组成员齐聚南信大附小,参与主题为“精选教学内容,精准活动设计”的研讨活动。
本次研讨活动安排三节研讨课例,一场专题讲座。
第一节课,由名师工作室成员、南信大附小张博伟老师执教统编版六上《少年闰土》。张老师以“闰土的形象”为文脉,通过略读概括事例、精读感受形象,分角色读读出情感等方式,带领孩子一步步贴近、认识鲁迅笔下那个机敏、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教学环节简洁清晰,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第二节课,由名师工作室成员、南信大高新实小方楠老师执教统编版六下《匆匆》。方老师的课堂优美雅致,以情为脉,和孩子们一起探寻朱自清藏在《匆匆》背后的迷惘、伤感等复杂的情感。方老师关注表现手法,从不断地追问、对比中引导孩子体会情感,最后由个人情感上升至群体,结合写作背景感受作品的时代性。
第三节课,由名师工作室成员、南信大高新实小周颖老师执教统编版三下习作课《鸡蛋浮起来了》。周老师以“聪”字导入,引出“耳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方法。随后,方老师请孩子们参与“鸡蛋浮起来了”的实验,用上刚才的学习方法,仔细观察并说说发现。同学们踊跃发言,妙语连珠,富有生趣,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语文阅读教学,到底该着力于何处?汲教授的讲座给了我们答案。汲教授指出,语文课的性质应当是基于工具性、人文性上的言语性。因此阅读教学应当着眼于以下四点:1、回归语文本真。把语文课上回语文课,而非品德课。关注文本内容,学习作者怎么写,教会学生怎么学。2、关注文内特性。结合不同文本体裁,上出文体特点。3、开掘文本篇性。文章有共性,但每篇文章更有其篇性,挖掘出篇性,课堂才能出彩。4、彰显文体的语言性。阅读教学要始终指向学生的言语表现和创造。
讲座中,汲教授结合主题,对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高位细致点评,既欣喜地肯定了三节课呈现的优点,也就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汲教授说,无论何种文体,都要抓住其文内特性来教。就小说教学而言,要从变化性、特殊性、时代性、超越性、文化性等维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人物形象;散文和习作的教学也是如出一辙,扣住课眼,把握课脉,上出课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次次的学习研讨,助推着每一位老师的稳步前进,助推着我校语文课改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