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培训活动在南信大附小举行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1月17日-11月18日,2020年中小学课程基地和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小学)培训暨中期调研活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开幕,活动旨在推进小学特色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陆岳新、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利明,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周桂松、教育办主任张泽银,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书记陈世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会主席徐萍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开幕式。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校长、项目负责人等近200人参加。活动由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主持。
“十二·五”以来,为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我省启动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2014年以来,江苏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批优秀课程基地应运而生。
现场,陆岳新就如何更好推进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希望各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课程基地建设促进学校文化创新”为行动方向,坚持政策引领,牢牢把握课程基地建设的方向;聚焦课堂教学,彰显课程基地建设的新样态;倚重教师团队,共创学校发展的未来局面。各项目组要根据项目前期实际情况,研制深化研究提升质量的方案。对原先项目方案作出适当调整;要实施两年攻关计划,每年必须有阶段性成果;要力求项目研究取得突破,努力达到国家教育成果奖水平。为江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个好的项目工作,贵在可以凝聚改革共识,引领实践方向,促进专业对话,召唤学校创新,实现共同提升。”张利明表示,当前,正是在科学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节点,课程基地项目建设不仅是项目学校的事情,更是每一所小学的核心关注。希望南京小学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多向兄弟城市的学校的先进经验学习,多向专家求教、请益,听取真经,汲取智慧,勠力同行,再创佳绩。
周桂松表示,特色发展、内涵建设一直以来是江北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新区教育新样态的具体表征。为稳步推进江北新区教育内涵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外引内培、排定计划、重点孵化、科学施策”等四项举措,瞄准国家及省级教学改革成果奖和省市级基础教育内涵项目,综合考量各校既有基础,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强化指导、重点培育,努力形成新区学校市级以上内涵项目创成全覆盖的“一校一品”的内涵特色发展模式。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助力我省多样性、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新生态的形成。
本次培训,与会专家们将以“小学课程基地建设”这一主题,围绕全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标准和实施作主题报告,使参训学员了解我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要求及发展态势;同时,组织参训学员到新区优秀项目建设学校进行现场考察、观摩和分析,了解小学课程基地建设的主要方法,分享优质学校的先进经验,借鉴成功的做法。
同时,活动将邀请南信大附小等5所2019年以前立项的省优秀小学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学校进行经验介绍,对2020年立项的省小学课程基地建设工程项目方案进行论证,分享优秀典型案例,学习总结成功做法,推动项目实施。
南信大附小“气象科普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在2016年被确立为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项目。信大附小立足“澄心”校园文化,借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领域的优势资源,建成了省内第一家小学气象馆,编写了《观云识天》等校本教材,开发了关注学生身心和品格,跨越学科和领域的小学气象教育课程,形成了完整的“云心气象”文化体系,丰富的课程促进了学校“探学”课堂模式的变革。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南京市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全国计算机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等。
在特色文化项目展示环节,南信大附小的孩子们用实力与自信带来了管乐团演奏、舞蹈、器乐合奏、语言类、情景剧等节目,展示出了南信大附小“云心气象”的优秀教育成果,赢得场内阵阵掌声。学校6名教师还分别从各个学科展示了学校精彩各异的“云心气象”课堂。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组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主办,南京市教育局承办、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联合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