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苑研修】好书分享:《读懂小学生——给小学教师的建议》
小学的六年时间里学生从一个刚出幼儿园的娃娃一点点长大,骨骼、肌肉、大脑、神经系统都在暗暗地发展变化着,这六年一个人从具体、直观、形象、感性的思维方式渐渐转化为抽象的有逻辑的思维方式。从只能够感受和体会自己的需要,到之后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从简单直接的情感表达到拥有细腻表富的内心世界,学生们似乎始终只知道吃喝玩乐,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玩乐的内容在发生变化。他们在观察和探索这个世界,在与周围碰撞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塑造真我。而我们教师,就是为他们创建这个世界的人,我们在他们感知成熟的关键时期陪伴他们,因此,我们要细致地了解他们、严密地关注他们的发展变化,我们还要不停地审视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引领者。
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好习惯受益终生,那怎样帮助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呢?首先,给小学生一个可以理解的理想和目标。我们是成年人,比起小学生更加高瞻远服,所以,为他们制定规则、要求他们养成好习惯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够理解这些好习惯带来的长远益处,但是小学生们往住不是很理解。比方说,让小学生养成记作业的习惯,为的是回到家以后可以查看不容易遗漏。而长远的目标是等到将来学业和工作繁多的时候,做记录的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做起事来更加井井有条、效率更高。然而小学生是想不到这么长远的,尤其是刚入学还不太会写字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抵触的想法,为什么要做这个?做这个有什么用?于是聪明的老师想出办法,用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记作业。需要听的画个耳朵,需要说的画个嘴巴,需要做的画手,于是学生们也兴致勃勃的记在本子上。兴趣和热情,成了他们做这件事可以理解的理由。
其次,明确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到底是难的。老师们每天辛辛苦苦地提醒学生坚持某一个好习惯,但是常常“吃力不讨好”。因为学生总是认为这是老师给他们找事儿,不是自己的事!所以,老师要想办法使学生们理解体会到养成一个好习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此外当我们帮助小学生设定了一个目标的时候,还要考量他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并且要给他一定的权利自由,让他可以对这个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案进行调整。
再次,帮助小学生形成好习惯,方法要具体可操作。老师帮助学生的前提,是要用心观察他们真正遇到的困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孩子们毕竟还小,即使有目标,却缺少方法,更谈不上达成目标需要的好习惯,于是老师给予学生的方法要具体和易于操作,这样才更容易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并使他们体验到成效。习惯不是没来由,无目的行为,而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措施。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理解并接受养成某个习惯的理由和方法是个大学问。教师在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支持时要细心把握他们真正的需要,用使其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形成好习惯,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客观积极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感受到好习惯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意义。
经过一个年的教学,我发现低年终学生十分依赖老师与家长,成年人的外在评价对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对学生来说是非常要要的人,所以老师的评价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让学生能够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己激励自己向着目标前进,并且有个老生常淡的话题,那就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虽然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学校生活还有游戏、体育艺术、社交情感、劳动等丰富的内容,仅仅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对于这个学生来说都不够客观和全面。
小学阶段处于人生的开端,远离成功和收获。貌似平常,却暗藏玄机。我们老师也要耐心播种静待花开。